2025年 時間
時間
幾年過去,感覺老友都沒有變、故鄉街景依舊卻有莫名鄉愁;在不同的時候,做了差不多的反應、重複地做了同一個的夢;總是陷入類似的困境、也時常流下熟悉的眼淚...。常人說「總會過去」的,是手錶與月曆上的時間,但我們無法不在上述的情境裡,經驗到沒有恆常流動的時間。在精神分析裡,時間有另一種維度:是古典理論裡死亡驅力的強迫性重複、是抑鬱裡的退灌注 (de-cathexis)、是無法在當下形成經驗的解離、是事後作用的意義建構...。
溫尼考特描述,對於未來與未知的無名恐懼,表徵了生命初始事件的未能被記得,而唯一的辦法是,人要在此刻,第一次經驗這件過去的事。我們追憶似水年華、我們試圖在物理意義的流動時間裡,觀看電影與閱讀文字,也是在這些有序的時間裡,企圖經驗某種「失序」的時間性:在白日夢或回憶裡、在神遊或創作中,勾連起過去與現在,孵化未來。
…………………………………………………………………………………………………………
【⾼雄精神分析讀書會】
【高雄精神分析讀書會】為一應用性精神分析讀書團體,主要以精神分析觀點解析文學作品、電影、各類表達藝術,甚至社會現象。讀書會不強調深奧的理論研讀,而是本著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思考態度,試圖探索與延伸作品本身可能蘊含的無意識真髓,除了臨床工作者,也歡迎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非臨床工作者參加。
⽇期:每個⽉第四個週六(*與重要學術活動、連續假⽇或是補課補班⽇撞期,上課⽇期會更動,請留意)
時間:14:00 ~ 17:00
地點:無境⽂化講堂
地址:⾼雄市苓雅區尚志街2號2樓 (捷運橘線〔⽂化中⼼站〕2號出⼝直走到尚義街左轉,步⾏約5分鐘)
費⽤:全年⼗次課程費⽤15,000元。
*2024年12/10前報名:新⽣早⿃價14,000元,舊⽣早⿃價13,500元。
洽詢:0920-802772(游雅玲)/ Email: edition.utopie@gmail.com
繳費:永豐銀⾏⾼雄分⾏
ATM(代碼807) 004001-00016879 (無境⽂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7p6hpUppKxaeswew7
註1:一⽉與七⽉休假。
註2:本讀書會為封閉性團體,缺席或是中途退出不接受退費;若有其他特殊考量,由帶領人審查後決定。
註3:報名後需經讀書會帶領⼈審查合適性,由主辦單位正式通知是否正式⼊會。
註4:若因故無法實體上課或是講師人在國外,主辦單位會事先通知改用視訊,不提供缺席者上課錄音檔。
課程內容:
場次 | 日期 | 講題 | 講師/主持人 |
一月休假 | |||
1 | 02/22 | 題目:我們什麼時候才有空一起玩? 影片:《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文獻:1. Howard Levine. (2009). Time and Timelessness: Inscription and Representation J. Amer. Psychoanal. Assn., (57)(2): 333-355 2. Winnicott, D. W. (1951).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In Playing and Rea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 pp. 1-25 |
陳建佑/蔡文瑞 |
2 | 03/22 | 題目:異時性與強迫性重複 文本:《百年孤寂》,作者: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譯者:葉淑吟,皇冠出版社 文獻 : 1. Green, A. (2007)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chrony in Time and Memory, Edited by Rosine Perelberg, p1-22 2. Kohon, G. (2007) The Aztecs, Masada, and the compulsion to repeat in Time and Memory, Edited by Rosine Perelberg, p103-128 |
游佩琳/李俊毅 |
3 | 04/26 | 題目:也許我們都是浦島太郎-在消逝時間中找到的意義 影片:《通往夏天的隧道,再見的出口》(2022) 參考影片:《星之聲》(2002) 文獻:Freud, S. (1914).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II). In On Freud’s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pp. 14-21). Routledge. |
魏與晟/陳瑞慶 |
4 | 05/24 | 題目:有時 無時 或 共時—意義 在哪裡? 影片:1. 《雲圖 》(Cloud Atlas) 2012 2. 《聖路易之橋》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2004 文本:1. 《雲圖》大衛.米契爾 David Mitchell , 譯者:左惟真 , 商周出版 2. Wilder, Thornton.**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Albert & Charles Boni, 1927. 文獻:Yiassemides, Angeliki. *Time and Timelessness: Temporality in the Theory of Carl Jung*. Routledge, 2013. |
鄧惠文/李俊毅 |
5 | 06/28 | 題目:親愛的時間,我現在在哪裡? 影片:《真愛每一天》(About Time, 2013),導演:理查.寇蒂斯 文本:《時間迴旋》(Spin, 2005),作者:羅伯特.查爾斯.威爾森;譯者:陳宗琛 文獻:1. Loewald, H. W. (1962) Superego and Time. In Papers on Psychoanalysis (pp.43-52). Yale University Press. 2. de Simone, G. (2018) Time in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Psychoanalytic Process. In Ending Analysis: Theory and Technique (pp. 15-27). Routledge. |
林俐伶/陳建佑 |
七月休假 | |||
6 | 08/23 | 題目:重返黃金時代 影片:《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導演:Woody Allen 文本:《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F. Scott Fitzgerald著,董繼平譯,2019年,時報出版。 文獻:Salman Akhtar. “Someday . . ” And “If Only . . ” Fantasies: Pathological Optimism And Inordinate Nostalgia As Related Forms Of Idealization. (1996). J. Amer. Psychoanal. Assn., (44):723-753. |
詹婉鈺/陳瑞慶 |
7 | 09/27 (視訊) |
題目:普魯斯特折返跑 文本:普魯斯特·《追尋逝去的時光》(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周克希譯本) 文獻: 1. Freud, S. (1907) Delusions and Dreams in Jensen's Gradiv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9:1-96 中譯版:《幻覺與夢:佛洛伊德與威廉煙森的《格拉底瓦》》,陳倉多譯,商周出版,2021 2. 《論時間》(Über die Zeit)作者:愛里亞斯(Norbert Elias),譯者:李中文,群學出版,2013 3. Freud, S. (1914) Remembering, Repeating and Working-Through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o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 II). SE12:145-156 |
葉偉忠/李俊毅 |
8 | 10/25 | 題目:我們走在迷人的路,竟此成為迷路的人 影片:1. 《小曉》2023年臺灣電影,導演:靳家驊 2. 《我的完美日常》2023年日本電影,德國導演:文·溫德斯 文本:Patricia Highsmith (1993) The Terrapin. In Eleven. 文獻:Rosemary Davies (2007) Regression, Curiosity,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object. In Time and Memory (pp. 35-102), Edited by Rosine Jozef Perelberg. Karnac. |
莊慧姿/詹婉鈺 |
9 | 11/22 | 題目:時鐘上的時間與內在的時間 影片:1. 台灣《消失的情人節》(2020) 導演:陳玉勳 2. 日版《快一秒的他》(2023) 導演:山下敦弘 3.《紫羅蘭永恆花園》(2015)導演:石立太一;原作:曉佳奈;插圖:高瀨亞貴子 文獻:Birksted-Breen, D. (2009) ‘Reverberation Time’, Dreaming and the Capacity to Dre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0:35-51 |
劉依盈/陳瑞慶 |
10 | 12/27 | 題目:時間渴求:談時間中的現實難題 影片:1. 《比海還深》,導演:是枝裕和,2016年。 2. 《重啟人生》,編劇:笨蛋節奏:2023年。 文本:《家族的完成》2023,作者:櫻木紫乃;譯者:劉子倩 文獻:Winnicott, D. W. (2016). The location of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W Winnicott, 429-436. |
陳瑞慶/陳建佑 |
主持人簡介(依照課程日期順序)
l 蔡文瑞(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l 詹婉鈺(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l 陳建佑(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l 陳瑞慶(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l 李俊毅(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身心科主治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無境文化【生活】應用精神分析系列叢書策劃)
講師及課程簡介(依照課程日期順序)
l 陳建佑(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題目:我們什麼時候才有空一起玩?
簡介:
「一封信拖到現在還不拿?」 「我沒有空嘛!」
時間的空白,能拿來打數十通電話、讀一封信、潛入一個人的家中留下自己的痕跡… 但是選定一件事讓時間不空了,就沒空了嗎?
期望一段關係能像罐頭一樣不會過期變質,但無論做或不做什麼,都無法阻止時間帶來的變化;時間到底在哪裡作用著?還是有某些力量的驅動帶來時間感?我們能如何描述想要時間停滯或流逝的欲望?
《重慶森林》裡,四個人在彼此交會的那刻起,過去的時間有了新的敘述脈絡、新的座標系統,像在不同的時區過上同一天的兩人,重逢時記憶的立體化;像是去想像,潛意識的無語時間感,會如何與意識一起玩呢?
----
l 游佩琳(精神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常務理事、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碩士)
題目:異時性與強迫性重複
簡介:
佛洛伊德使用事後作用(Nachträglichkeit)這個概念來描述,個體如何在日後重演/修改過去的事件,賦予歷史事件新的意義。百年孤寂是馬奎斯的魔幻寫實鉅作,透過波恩地亞家族在百年間,六代人於馬康多小鎮的興衰,象徵拉丁美洲百年滄桑。書中展現的時間的流動性,恰如精神分析理論中佛洛伊德對時間的概念,在線性的歷史時間軸中,同時又出現時序混亂重疊 (bi-directional nature of time),書中不時出現的鬼魂與預言總在事後才讓人明白歷史的預言性與迴圈重複(après-coup and compulsion to repeat),小說人物意象同時探索無時間性/永恆 (timelessness/eternity)。正如Gregorio Kohon所說﹕當我們無法在歷史事件發生之時將之整合進入當下的情境,它便成為創傷,只有透過事後作用創造有意義的過去,才能從而建構並了解現在。
----
l 魏與晟(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躺椅上的貓心理諮商所所長)
題目:也許我們都是浦島太郎-在消逝時間中找到的意義
簡介:
關於浦島太郎的傳說有許多解釋,有人從原型,有人從慾望,有人認為是南柯一夢的翻版。但這次我想討論的是時間與情感這兩件事情的關係。自從人類知道相對論後,就明白時間的流速並不是一樣的道理,既然時間流速不一樣,就有可能造成「落差」,進而對情感傳遞造成了阻礙。動畫電影大師星海誠就很擅長使用這種落差感,來營造愛情中的錯過與遺憾。
然而在人的記憶與潛意識中,時間的流速也是各自不同,佛洛伊德提到創傷的「Nachträglich」,就是一種時間造成的落差。在這樣的落差中,人們不斷地掙扎著想掙脫「重複」的命運。到底是創傷還是執念,讓我們每個人都是過去的浦島太郎?
----
l 鄧惠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 榮格分析師、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
題目:有時 無時 或 共時—意義 在哪裡?
簡介:
『生命不屬於我們自己,每個人的命運都和他人緊密交織著。』—電影 雲圖 (Cloud Atlas)
一座古老的吊橋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突然倒塌,導致五個素不相識的人墜亡。這五個人之間,是無謂的巧合,還是命運的某種連結? —小說與電影 聖路易之橋(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
「一片靜謐竹林裡的風,在其中,時間不是單一方向的流動,而是一種環繞且多層次的經歷。」榮格認為,時間既是流動的,也是永恆的,超越了傳統的因果關係。他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概念揭示了看似無關的事件之間存在的深層聯繫,這些聯繫並非偶然,而是心靈與宇宙相互交織的結果。時間不僅僅是線性進程,而是可以通過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進行跨越。
在這樣的視角下,時間不僅僅是測量的標尺,更是心理世界的映射,充滿著神秘而不可預測的韻律。人們是否能從中窺見個人和超個人的「意義」呢?
----
l 林俐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及現任理事長、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及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認證精神分析師、秋隱精神分析工作室負責人)
題目:親愛的時間,我現在在哪裡?
簡介:
精神分析的工作像是個時空膠囊一般,包裹著兩個人,再加上一個人內在的很多人,也許也不能排除分析師內在的很多人,被包覆,重複著很多記憶,在這個膠囊裡,主觀若被容許存在,時間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用維度來辨識,用過程來梳理,雖帶著自己主觀而模糊的眼鏡,倒也或多或少地逐步認識擦身而過的旅人,也不能不問的:客體為何?客觀現實在哪裡?線性的時間在哪裡?心智的主體、精神性的主體所存在的形式與樣貌?流動的樣子?成長的軌跡與代價?對未來的預期又如何與『我』或『客體/他者』相關?這一講,我們不只問,我們也嘗試回答。
----
l 詹婉鈺(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題目:重返黃金時代
簡介:
在精神分析中,懷舊被視為對過去某個時間或情境的渴望。這種情感可能涉及失落的客體或童年記憶。病人常沈浸於「有一天…」和「只要…」的幻想,如《午夜巴黎》的主角Gil透過進入美好時代來逃避現實。《大亨小傳》的Gatsby則將人生建立在對過去的夢想上,最終導致悲劇。當我們透過電影、小說重返歷史中的黃金時代,是否反映了對美好時光的渴望,或是對消逝世界的懷念?在個人歷史中,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
l 葉偉忠(巴黎索邦大學拉丁文博士)
題目:普魯斯特折返跑
簡介:
時間,當真存在嗎?時間,是否僅是一種心靈感知?一種個人或社會群體的經驗?時間雖然是人類最重要的度量與座標,但它的刻度、它的軸向往往飄忽不定。
時間,不論是線性、或是迴圈的趨向,總讓人感覺它在走、在跑走、在逃走,我們不斷地失去時間,但失落的時間能夠尋回嗎?流逝的時間可能回返嗎?
透過普魯斯特的小說,《追尋逝去的時光》,以及既視(déjà vu)與追認(après-coup)兩個概念,我們將探尋時間如何構築人的感知與智能。時間,也許只有有智慧的人才看得見?
----
l 莊慧姿(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臺灣精神分析研訓學會學員暨(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
題目:我們走在迷人的路,竟此成為迷路的人 (註:引自周天派詩集(2020),島嶼派。)
簡介:
從電影《我的完美日常》談起,主角平山對姪女說:「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個世界,有些有連結在一起,有些沒有連繫。我和妳與妳媽在不同世界,妳和媽媽沒有連繫。」姪女從橋上朝遠方看:「我在哪一個世界? 這裡通向大海嗎?去大海。」平山:「下次吧!」姪女:「那下次是什麼時候?」平山:「下次就是下次,現在就是現在。」
一個原本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受現實襲擊而挫敗擱淺,實情是,她(他)已與過去的自己、他人斷裂了,並把這些經驗加以冰封。「現在」與「下次」是時序上的斷裂,亦是分離。「時間」隱含第三者對關係的衝撞,最終會是災難、是活泉?
----
l 劉依盈(諮商心理師, IPSO (Internal Psychoanalytical Studies Organization)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現職晨希心理諮商所)
題目:時鐘上的時間 與 內在的時間
簡介:
物理世界中,混響時間(reverberation time)是指在一個空間裡,聲源停止到完全消逝的這段期間。當室內聲源停止發聲後,聲音會重複反射迴盪,原聲和反射聲被人耳朵依次聽到的過程就是混響現象。
Birksted-Breen(2009)提出時間感的發展,根源於母嬰之間的來回、內化與交流,創造出心理的「混響時間」。心理的「混響時間」也是分析治療的基石,治療師的遐想(reverie)「解凍」個案的心理時間,以一種靈活的方式連接「此時此刻」與「彼時彼刻」,從而開啟各種可能性。
《消失的情人節》的阿泰和楊曉琪,或《紫羅蘭永恆花園》裡的薇爾莉特·伊芙加登,以一種創意的方式,內化那些錯過的、失落的、延遲的殘響回音,隨時間流轉,發展出做夢的能力,於是可以象徵、能夠等待、容忍失去、創造混響,把時間的黑洞變成內在的空間。
----
l 陳瑞慶(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題目:時間渴求:談時間中的現實難題
簡介: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一定會做得更好。」當我們面對無法接受的現實時,常會產生這樣的念頭,希望藉由重新掌控時間來修正過去、改變命運。在電影《比海還深》與日劇《重啟人生》這兩部作品中,揭示了不同主角對時間與現實的態度。
《比海還深》中的良多,沉溺於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無法擺脫現實中的挫敗。而在《重啟人生》中,近藤麻美擁有多次重啟人生機會,她保有過去的記憶,但積極迎向未來。我想藉由這兩部作品以及櫻木紫乃的小說《家族的完成》,談人如何面對時間中現實的難題,如何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