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無境選讀
2
無境專欄
3
無境選讀
4
【楊明敏】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缺席與一片巧克力5
https://www.utopie.url.tw/custom_130874.html 【楊明敏】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缺席與一片巧克力 【楊明敏】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缺席與一片巧克力 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缺席與一片巧克力作者:珍.亞伯蘭(Jan Abram)翻譯:楊明敏本文翻譯自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與溫尼考特嬉戲(Jouer avec Winnicott)一書 1987年3月3日,安德烈.葛林在塗鴉基金會(La Squiggle Foundation)首次演講,演講名稱為:“精神分析施作當中的經驗與思維”(本書第四章)。亞歷山大.紐曼(Alexander Newman),身為塗鴉基金會的創立者與第一任會長,介紹了葛林醫師,並且說他的一本文集“私有的瘋狂”(La folie privée ;1986)剛剛問世。他還附加說道,他已經看了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懂的很少,但興致昂然”。此時笑聲四起,許多熟知紐曼冷面笑匠這一面的聽眾,臉上浮起了微笑,但是剛來的人,卻是覺得困惑。 機智敏捷,快人快語始終是安德烈.葛林的特色,他回答說他認為亞歷山大.紐曼也許想說,他已經讀了他的書,雖然非常地了解,但卻沒什麼興趣。 引發了哄堂大笑,明顯地舒緩了氣氛,安德烈.葛林並沒有因此打住,轉身向聽眾問到:“我不曉得在這演講之後,就理解與趣味這方面而言,你們的反應會是什麼,因為我真的有困難了解我自己,但總是多少帶著興趣”。此刻全場淹沒在笑聲中,聽眾真的放輕鬆了。 意見交換中的熱情、自發以及幽默,貫穿了全場,一切都深深吸引著有幸參與那天演講的聽眾。接著,我們參與了無論就品質或是內容,都超乎卓越的演講,講者確實是實至名歸、別俱天賦地傳達了在分析施作中難以言喻的種種,而且是以滿滿的人味、熱情和非常特殊的幽默方式呈現。我記得講演似乎凝結在時間之外,一個小時半當中,全場的聽眾好像都靜止不動。要說是非常有興趣,這種表達太過薄弱:現場的聽講沈浸在完全被蠱惑的氣氛。至於理解,演講中的許多主題,其實是超出我們當中大半的人所能企及。我想在亞歷山大.紐曼與安德烈.葛林幽默地交談中,他們暗指法國與英國精神分析脈絡的差異。安德烈.葛林所開拓的精神分析,呈現了特殊的性質,對英國的聽眾並非熟悉。 聽一位新的演講者,說一個熟悉的主題,也就是精神分析,以一種不熟悉的方式,也就是法國的精神分析,我們能得到什麼呢?又是為何呢?我有幾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我發現了一個既嚴肅又愛戲弄的安德烈.葛林。他的幽默感傳達了他的熱切與人味,從尊重病人的受苦中,又流露了他的激情。另外一個稀疏平常的記憶是,安德烈.葛林在巴黎生活與工作,飯後他喜歡來片巧克力。在閱讀他的文章時,我明白了,我的記憶黏附在個案呈現的結尾,安德烈.葛林將負特質的概念(concept du négatif)引介進來。一片巧克力代表著,來自晤談之外的東西,在客體缺席(l’absence)的時候(在開始會談之前,葛林吃了片巧克力),卻是處於分析情境的中心。病人覺得受到了折磨,她自問在兩分鐘之間,她的分析師到底做了什麼,她看見了他,接著消失,然後又再度被看見。 葛林指出負面有兩個面向:一方面,它包含摧毀和棄絕(forclusion,一種對分析情境以及洞識的攻擊),另一面,有種負特質的工作(le travail du négatif,被分析的關係引發),包含了將非-思考(le non-pensée)引向意識,達到整合(intégration)的潛在可能(la potentialité)。 巧克力這檔事情,發生在葛林與他的病人之間,造成了這個病人新的改變,呈現了心理的轉變。“只有病人在晤談中體驗了這種變化帶來的感覺,才會有能力在晤談之外,持續地改變與工作”。 葛林既沒有說重複(répétition),也不提付諸行動(enactement),而是說當下的實現(actualisation)。對他而言,和每個病人的分析經驗,都在分析的關係中,促使了每個人內在建構的實現。“分析師與被分析者之間所發生的,是一種歷史過程,我們處理的方式是一個個人就是由歷史所構成的:歷史是如何運作,是如何發揮其影響。” 葛林是如此定義歷史性質(l’historique): “對心理而言,歷史性質可以被定義為:已經發生的、沒有發生的、應該要發生的(卻沒有發生)、發生在別人,而不是病人身上、不應該要發生的,以上各種情形不同程度的結合。若要簡單的摘要上述的種種變異,就是甚至以做夢都無法企及的結合方式,來再現(représenter)真真實實已然發生的” 那麼,什麼是過往呢?在葛林的理論中,沒有這樣的事。這是主體對上述的種種變異,所做的個人的闡發。分析情境隨時準備好,被如此地建構與如此多的變異所實現。 “…我們無法談論愛情,然而卻沒有對象(客體)” 為何我們邀請一位法國分析師,到以深入研究、廣為傳播溫尼考特著作,作為目的的基金會來做講演呢?為何塗鴉基金會的聽眾,既使對葛林的作品有興趣,卻有理解的困難呢?尼娜.法希(Nina Farhi)作為第二任塗鴉基金會的會長(任期為1989-1996),在第一次講演三年之後,如此地提問。當天是1990年6月2日,在已被擄獲人心的聽眾面前,安德烈.葛林為他們準備了名為“眾客體與主體(Objet(s) et sujet)”的講演。在尼娜.法希的陳述中,首先提出了英國與法國文化傳承的差異—英國傳統中的經驗主義、實用主義,法國思維中的知性主義與抽象的追求。但是,她特別強調,安德烈.葛林深諳溫尼考特作品中,蘊含著高度抽象的特色,現實與遊戲是“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吸收了兩種傳統”。令人震驚地,這番話預言了1997年的演講,葛林指出溫尼考特對於觸及負性質的主題,有種直觀的了解。事實上,葛林一開始就做了解釋,有關他對負性質的概念,是源自於溫尼考特著作,特別是遊戲與現實。這演講呈現了葛林幾個主張所受到的影響,像是缺席、失落和某些過渡現象等等主題。此外,在演說中他也提了,素來少有提到的臨床個案。她聽人提到葛林醫生是“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 儘管地理上有相距遙遠的困難,但與這位病人的工作仍舊展開了,特別是葛林察覺到這位病人,就是溫尼考特在他重要的文章“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最後的段落中所提到的病人。威尼考舉出這臨床案例,用來說明沒有能力想到他者(L’Autre)。對這病人而言,缺席的分析師,比出現的分析師更為真實。無法不令人想到溫尼考特另一篇文章“文化經驗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al experience,遊戲與現實第七章)中的一個段落,嬰兒內攝的過程與一個攸關重大的因素有關,也就是母親對於時間的使用方式: “ 感覺到母親的存在能夠持續X分鐘,如果母親離開了超過X分鐘,內在的影像就消失了,與此同時,嬰兒能夠使用象徵代表結合的能力也就停止了。嬰兒完全無助,但很快地,如果母親在X+Y的時間內回返,他也就從驚惶失措中恢復。在X+Y的時間中,嬰兒沒有完全屈就這種變化,但是如果歷經了X+Y+Z的時間,他就會受到創傷。在X+Y+Z的時間之後,母親的回返,無法修復嬰兒已被改變的狀態。創傷的意思,是指嬰兒經歷了,他的存在延續性的斷裂,導致最原始的防衛機轉,從此組織起來用來保護自己,對抗著無法被思考的焦慮(unthinkable anxiety)的重複發生,或者,用來對抗急性混亂狀態,這是伴隨著自我誕生之初的結構,瀕臨崩潰時常常出現的情形” 葛林分析溫尼考特試圖界定缺席的性質,以及它造成了嬰兒沒有能力內攝提供安穩的客體的方式。這些主題都內在於他主張的負性質的概念當中。 “歷史的深處在那裡 樂園終將結束於那天 兩者合一變為一分為二, 職事之故,有必要第三者” 尼娜.法希又邀請了安德烈.葛林兩次,1991年的演講“第三者”(La tiercéité),1996年,向溫尼考特的百年誕辰致意。 演講集的閱讀,得以呈現安德烈.葛林在“第三者”這篇當中,如何殫精竭力地深化第三者這個主題的方式。作者調和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一位十九世紀的符號學家的思想,與佛洛伊德和溫尼考特的想法:一個精神分析的新客體,於焉誕生。這個演講引來的多重迴響和複雜程度,反映了第三者的本質—象徵作用以及思考的藝術。 這篇文章也令我想起溫尼考特身後的一篇文章,在“‘在摩西與一神教’的脈絡中客體的使用”( The Use of an O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ses and Monotheism1969),他如此寫道:“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做假設,起初母親是如同部分客體,或者與部分客體聯合在一起,父親也以同樣的方式介入,自我首度掌握了自己。但是我則建議,在一開始,有利的情形下,父親就是全部(le père est un tout . 就是作為父親,而不是作為母親的替代),日後才逐漸被賦予重要的部分客體;他一開始就是整合的(intégré),在自我的組織當中,也在嬰兒的心智概念化當中”。 雖然我們多少被誘使去遺忘這些,因為他自己也承認,他最想討論的是母親,但是關於嬰兒健康的發展,溫尼考特從來沒有否定第三者的重要性。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清楚地看到在生命的晚期,溫尼考特的想法與葛林的看法很相近,特別是有關於在母親心理中的父親(性結合在一起的現實),是一個全部、完整的父親,是嬰兒在生命之初就察覺到的。對葛林而言,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1996的演講,名為“溫尼考特身後—人類的本質”,是為了塗鴉基金會紀念溫尼考特百年誕辰而做的。這回,安德烈.葛林對我們陳述,有關溫尼考特對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貢獻,集結在遺作:“人類的本質”當中,以及他對這些貢獻的看法與觀察。按葛林的說法,這本書是“過渡的書寫,介於‘尚未被說’與‘已被出版’之間 …是一本既是又不是文本的書…,是一首未完成交響曲的片段”。從“人類的本質”的閱讀中,他得到兩個結論:首先,“扼要重述溫尼考特,其實就是佛洛伊德作品的延續”,以及他“並沒有和佛洛伊德斷裂,而是補足了他作品中的不足”。其次,他得以推敲在何種程度內,溫尼考特是一位獨立的思考者:“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內,獨立學派的領導者”。 雖然安德烈.葛林已經出版了14本書,以及超過200篇以上的論文,時至晚近,他唯一一本被翻譯為英文,廣為人知的,是一本合集,方才提到的“私有的瘋狂”。熟悉這本書的讀者,在演講中應該也會認出數個相關的主題。在“精神分析施作中的經驗與思維”的演講裡,提到了被原初場景排除的中心主體,以及對“邊緣症患者”特殊防衛機轉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發生在“死亡母親情結”(complexe de la mère morte)的脈絡下。“第三者”是葛林對佛洛伊德與溫尼考特,非常典型的闡發:第三者化的過程,象徵化的過程,過渡現象以及第三者的角色。 塗鴉基金會向安德烈.葛林的致敬 1998年11月22日,塗鴉基金會籌辦了為期一整天,向安德烈.葛林致敬的研討會。麥可.帕森(Michael Parsons)和朱麗葉.蜜雪(Juliet Mitchell)是白天的發言人,下午之後,由葛列寇力歐.柯翁(Gregorio Kohon)主持,介紹了安德烈.葛林,隨即他就回應與評論早上的發言。這是個美好與值得回憶的一天。[1] 1999年時,安德烈.葛林的其他作品,也在英語書籍中出版:“死亡母親—‘安德烈.葛林的作品”(1999),在葛列寇力歐.柯翁的帶領下,彙集了許多著名的分析師獻給安德烈.葛林的文章(包含了上述麥可.帕森的發言),還有1973年的“有生命的論述,情感的精神分析的概念”(Le discours vivant, la conception psychanalytique de l’affect)的英文翻譯版本,另外是以法文出版於1993年的“負性質的工作”(Travail du négatif),也在同年被翻譯成英文。如此一來,安德烈.葛林的見解,得以被越來越多的英語讀者接近。因此,塗鴉基金會有莫大的榮耀,由於出版了這本專論,而豐富了葛林的文集,而此舉也是延續了它最初的任務,傳播溫尼考特的作品與思想。 [1]“祝賀安德烈.葛林的作品”(向安德烈.葛林的作品致敬)的研討會,於1998年11月22日,假布魯奈藝廊(La Galerie Brunei)舉行。 關於作者楊明敏精神科醫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
https://www.utopie.url.tw/ 無境文化 精神分析系列


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缺席與一片巧克力

作者:珍.亞伯蘭(Jan Abram)
翻譯:楊明敏


本文翻譯自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與溫尼考特嬉戲(Jouer avec Winnicott)一書


1987年3月3日,安德烈.葛林在塗鴉基金會(La Squiggle Foundation)首次演講,演講名稱為:“精神分析施作當中的經驗與思維”(本書第四章)。亞歷山大.紐曼(Alexander Newman),身為塗鴉基金會的創立者與第一任會長,介紹了葛林醫師,並且說他的一本文集“私有的瘋狂”(La folie privée ;1986)剛剛問世。他還附加說道,他已經看了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懂的很少,但興致昂然”。此時笑聲四起,許多熟知紐曼冷面笑匠這一面的聽眾,臉上浮起了微笑,但是剛來的人,卻是覺得困惑。
機智敏捷,快人快語始終是安德烈.葛林的特色,他回答說他認為亞歷山大.紐曼也許想說,他已經讀了他的書,雖然非常地了解,但卻沒什麼興趣。 引發了哄堂大笑,明顯地舒緩了氣氛,安德烈.葛林並沒有因此打住,轉身向聽眾問到:“我不曉得在這演講之後,就理解與趣味這方面而言,你們的反應會是什麼,因為我真的有困難了解我自己,但總是多少帶著興趣”。此刻全場淹沒在笑聲中,聽眾真的放輕鬆了。
意見交換中的熱情、自發以及幽默,貫穿了全場,一切都深深吸引著有幸參與那天演講的聽眾。接著,我們參與了無論就品質或是內容,都超乎卓越的演講,講者確實是實至名歸、別俱天賦地傳達了在分析施作中難以言喻的種種,而且是以滿滿的人味、熱情和非常特殊的幽默方式呈現。我記得講演似乎凝結在時間之外,一個小時半當中,全場的聽眾好像都靜止不動。要說是非常有興趣,這種表達太過薄弱:現場的聽講沈浸在完全被蠱惑的氣氛。至於理解,演講中的許多主題,其實是超出我們當中大半的人所能企及。我想在亞歷山大.紐曼與安德烈.葛林幽默地交談中,他們暗指法國與英國精神分析脈絡的差異。安德烈.葛林所開拓的精神分析,呈現了特殊的性質,對英國的聽眾並非熟悉。
聽一位新的演講者,說一個熟悉的主題,也就是精神分析,以一種不熟悉的方式,也就是法國的精神分析,我們能得到什麼呢?又是為何呢?我有幾個深刻的印象。首先,我發現了一個既嚴肅又愛戲弄的安德烈.葛林。他的幽默感傳達了他的熱切與人味,從尊重病人的受苦中,又流露了他的激情。另外一個稀疏平常的記憶是,安德烈.葛林在巴黎生活與工作,飯後他喜歡來片巧克力。在閱讀他的文章時,我明白了,我的記憶黏附在個案呈現的結尾,安德烈.葛林將負特質的概念(concept du négatif)引介進來。一片巧克力代表著,來自晤談之外的東西,在客體缺席(l’absence)的時候(在開始會談之前,葛林吃了片巧克力),卻是處於分析情境的中心。病人覺得受到了折磨,她自問在兩分鐘之間,她的分析師到底做了什麼,她看見了他,接著消失,然後又再度被看見。
葛林指出負面有兩個面向:一方面,它包含摧毀和棄絕(forclusion,一種對分析情境以及洞識的攻擊),另一面,有種負特質的工作(le travail du négatif,被分析的關係引發),包含了將非-思考(le non-pensée)引向意識,達到整合(intégration)的潛在可能(la potentialité)。
巧克力這檔事情,發生在葛林與他的病人之間,造成了這個病人新的改變,呈現了心理的轉變。“只有病人在晤談中體驗了這種變化帶來的感覺,才會有能力在晤談之外,持續地改變與工作”。
葛林既沒有說重複(répétition),也不提付諸行動(enactement),而是說當下的實現(actualisation)。對他而言,和每個病人的分析經驗,都在分析的關係中,促使了每個人內在建構的實現。“分析師與被分析者之間所發生的,是一種歷史過程,我們處理的方式是一個個人就是由歷史所構成的:歷史是如何運作,是如何發揮其影響。”
葛林是如此定義歷史性質(l’historique): “對心理而言,歷史性質可以被定義為:已經發生的、沒有發生的、應該要發生的(卻沒有發生)、發生在別人,而不是病人身上、不應該要發生的,以上各種情形不同程度的結合。若要簡單的摘要上述的種種變異,就是甚至以做夢都無法企及的結合方式,來再現(représenter)真真實實已然發生的”
那麼,什麼是過往呢?在葛林的理論中,沒有這樣的事。這是主體對上述的種種變異,所做的個人的闡發。分析情境隨時準備好,被如此地建構與如此多的變異所實現。
“…我們無法談論愛情,然而卻沒有對象(客體)”
為何我們邀請一位法國分析師,到以深入研究、廣為傳播溫尼考特著作,作為目的的基金會來做講演呢?為何塗鴉基金會的聽眾,既使對葛林的作品有興趣,卻有理解的困難呢?尼娜.法希(Nina Farhi)作為第二任塗鴉基金會的會長(任期為1989-1996),在第一次講演三年之後,如此地提問。當天是1990年6月2日,在已被擄獲人心的聽眾面前,安德烈.葛林為他們準備了名為“眾客體與主體(Objet(s) et sujet)”的講演。在尼娜.法希的陳述中,首先提出了英國與法國文化傳承的差異—英國傳統中的經驗主義、實用主義,法國思維中的知性主義與抽象的追求。但是,她特別強調,安德烈.葛林深諳溫尼考特作品中,蘊含著高度抽象的特色,現實與遊戲是“精神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吸收了兩種傳統”。令人震驚地,這番話預言了1997年的演講,葛林指出溫尼考特對於觸及負性質的主題,有種直觀的了解。事實上,葛林一開始就做了解釋,有關他對負性質的概念,是源自於溫尼考特著作,特別是遊戲與現實。這演講呈現了葛林幾個主張所受到的影響,像是缺席、失落和某些過渡現象等等主題。此外,在演說中他也提了,素來少有提到的臨床個案。她聽人提到葛林醫生是“一種法國的溫尼考特”。
儘管地理上有相距遙遠的困難,但與這位病人的工作仍舊展開了,特別是葛林察覺到這位病人,就是溫尼考特在他重要的文章“過渡客體與過渡現象”(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最後的段落中所提到的病人。威尼考舉出這臨床案例,用來說明沒有能力想到他者(L’Autre)。對這病人而言,缺席的分析師,比出現的分析師更為真實。無法不令人想到溫尼考特另一篇文章“文化經驗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al experience,遊戲與現實第七章)中的一個段落,嬰兒內攝的過程與一個攸關重大的因素有關,也就是母親對於時間的使用方式:
“ 感覺到母親的存在能夠持續X分鐘,如果母親離開了超過X分鐘,內在的影像就消失了,與此同時,嬰兒能夠使用象徵代表結合的能力也就停止了。嬰兒完全無助,但很快地,如果母親在X+Y的時間內回返,他也就從驚惶失措中恢復。在X+Y的時間中,嬰兒沒有完全屈就這種變化,但是如果歷經了X+Y+Z的時間,他就會受到創傷。在X+Y+Z的時間之後,母親的回返,無法修復嬰兒已被改變的狀態。創傷的意思,是指嬰兒經歷了,他的存在延續性的斷裂,導致最原始的防衛機轉,從此組織起來用來保護自己,對抗著無法被思考的焦慮(unthinkable anxiety)的重複發生,或者,用來對抗急性混亂狀態,這是伴隨著自我誕生之初的結構,瀕臨崩潰時常常出現的情形”
葛林分析溫尼考特試圖界定缺席的性質,以及它造成了嬰兒沒有能力內攝提供安穩的客體的方式。這些主題都內在於他主張的負性質的概念當中。
“歷史的深處在那裡
樂園終將結束於那天
兩者合一變為一分為二,
職事之故,有必要第三者”
尼娜.法希又邀請了安德烈.葛林兩次,1991年的演講“第三者”(La tiercéité),1996年,向溫尼考特的百年誕辰致意。
演講集的閱讀,得以呈現安德烈.葛林在“第三者”這篇當中,如何殫精竭力地深化第三者這個主題的方式。作者調和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一位十九世紀的符號學家的思想,與佛洛伊德和溫尼考特的想法:一個精神分析的新客體,於焉誕生。這個演講引來的多重迴響和複雜程度,反映了第三者的本質—象徵作用以及思考的藝術。
這篇文章也令我想起溫尼考特身後的一篇文章,在“‘在摩西與一神教’的脈絡中客體的使用”( The Use of an O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ses and Monotheism1969),他如此寫道:“我們可以毫無困難地做假設,起初母親是如同部分客體,或者與部分客體聯合在一起,父親也以同樣的方式介入,自我首度掌握了自己。但是我則建議,在一開始,有利的情形下,父親就是全部(le père est un tout . 就是作為父親,而不是作為母親的替代),日後才逐漸被賦予重要的部分客體;他一開始就是整合的(intégré),在自我的組織當中,也在嬰兒的心智概念化當中”。
雖然我們多少被誘使去遺忘這些,因為他自己也承認,他最想討論的是母親,但是關於嬰兒健康的發展,溫尼考特從來沒有否定第三者的重要性。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清楚地看到在生命的晚期,溫尼考特的想法與葛林的看法很相近,特別是有關於在母親心理中的父親(性結合在一起的現實),是一個全部、完整的父親,是嬰兒在生命之初就察覺到的。對葛林而言,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1996的演講,名為“溫尼考特身後—人類的本質”,是為了塗鴉基金會紀念溫尼考特百年誕辰而做的。這回,安德烈.葛林對我們陳述,有關溫尼考特對精神分析的最重要的貢獻,集結在遺作:“人類的本質”當中,以及他對這些貢獻的看法與觀察。按葛林的說法,這本書是“過渡的書寫,介於‘尚未被說’與‘已被出版’之間 …是一本既是又不是文本的書…,是一首未完成交響曲的片段”。從“人類的本質”的閱讀中,他得到兩個結論:首先,“扼要重述溫尼考特,其實就是佛洛伊德作品的延續”,以及他“並沒有和佛洛伊德斷裂,而是補足了他作品中的不足”。其次,他得以推敲在何種程度內,溫尼考特是一位獨立的思考者:“他是位不折不扣的,在英國精神分析學會內,獨立學派的領導者”。
雖然安德烈.葛林已經出版了14本書,以及超過200篇以上的論文,時至晚近,他唯一一本被翻譯為英文,廣為人知的,是一本合集,方才提到的“私有的瘋狂”。熟悉這本書的讀者,在演講中應該也會認出數個相關的主題。在“精神分析施作中的經驗與思維”的演講裡,提到了被原初場景排除的中心主體,以及對“邊緣症患者”特殊防衛機轉所造成的影響,這些都發生在“死亡母親情結”(complexe de la mère morte)的脈絡下。“第三者”是葛林對佛洛伊德與溫尼考特,非常典型的闡發:第三者化的過程,象徵化的過程,過渡現象以及第三者的角色。

塗鴉基金會向安德烈.葛林的致敬
1998年11月22日,塗鴉基金會籌辦了為期一整天,向安德烈.葛林致敬的研討會。麥可.帕森(Michael Parsons)和朱麗葉.蜜雪(Juliet Mitchell)是白天的發言人,下午之後,由葛列寇力歐.柯翁(Gregorio Kohon)主持,介紹了安德烈.葛林,隨即他就回應與評論早上的發言。這是個美好與值得回憶的一天。[1]

1999年時,安德烈.葛林的其他作品,也在英語書籍中出版:“死亡母親—‘安德烈.葛林的作品”(1999),在葛列寇力歐.柯翁的帶領下,彙集了許多著名的分析師獻給安德烈.葛林的文章(包含了上述麥可.帕森的發言),還有1973年的“有生命的論述,情感的精神分析的概念”(Le discours vivant, la conception psychanalytique de l’affect)的英文翻譯版本,另外是以法文出版於1993年的“負性質的工作”(Travail du négatif),也在同年被翻譯成英文。如此一來,安德烈.葛林的見解,得以被越來越多的英語讀者接近。因此,塗鴉基金會有莫大的榮耀,由於出版了這本專論,而豐富了葛林的文集,而此舉也是延續了它最初的任務,傳播溫尼考特的作品與思想。

[1]“祝賀安德烈.葛林的作品”(向安德烈.葛林的作品致敬)的研討會,於1998年11月22日,假布魯奈藝廊(La Galerie Brunei)舉行。


關於作者
http://www.utopie.url.tw/s512_f_traffic_6_0bg.png
楊明敏

精神科醫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