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們是否又面對了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時刻呢? 從柏林圍牆倒塌到金融海嘯,迎著二十一世紀而來的是價值、規範的移轉與騷動。社會與人的處境,在在需要新的批判與探索。片段與跳躍的影像拼貼的現實之外,閱讀的緩慢就已經是一種方法與態度。而出版在人文主義中的角色,正是經由紙本印刷連貫知識、經驗與情感,在作者與讀者間邀約文藝復興人無聲地唱和。 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基於此理念於2010年5月由楊明敏與吳坤墉成立;最初藉由兩個翻譯的叢書:【在場】精神分析叢書以及【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引介法國的當代思潮。隨著不同性質作品的出版,陸續增加了本土創作以及其他語言翻譯等新叢書:
◆精神分析系列叢書
【在場】精神分析叢書 總策劃/楊明敏
客觀具體的外在現實,總是對應另一個場景,後者與個人主觀的經驗與看法息息相關。 我們稱這場景為無境,無境的處所,不是在世外桃源,而是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無境所發生的,不僅是社會的現實,也是我們內心的真實。而這一切發生在此時此刻(hic et nunc),精神分析的場景當中。
【生活】應用精神分析叢書 總策劃 /李俊毅
精神分析作為一個以無意識為基礎的理論,除了使用在診療室的心理治療之外,還廣泛應用在各種不同學門領域中,如:文學、藝術以及文化。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也在許多希臘神話與經典文學作品得到印證,如:伊底帕斯、哈姆雷特;當然也受惠於許多偉大思想者的強力支撐,如:歌德、莎士比亞。這系列叢書的宗旨在於探尋精神分析與眾多學門間相互激盪出火花的可能性,一方面豐富了精神分析理論本身的內涵,另一方面是開拓精神分析往外延伸的可行性。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叢書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每年定期舉辨與各領域對話的講座活動,嘗試在理論與實作之外,以臨床經驗為基礎,從一般人熟悉並感興趣的素材出發,交叉談論大家所閱讀或欣賞的文本、電影、藝術,甚至社會現象,作為一種互動的交流,這也將是精神分析展延它對人性探索的一部分。我們將這些瞬間消失的聲音變成文字,出版成書,留下臺灣當代意義的記錄,作為後人想像的歷史材料。
◆文學若比鄰系列
【風格】翻譯文學叢書 總策劃/葉偉忠
文學,作為鄰居,是眾多領域的鄰域,不僅止於哲學、歷史、或藝術。而翻譯,也是化遙遠為鄰近的嘗試,跨出由陌生到熟稔的第一步。在〈無境〉的場域裡,「比鄰」也是另一個方向的探索:疆界永遠只存在於地表之上,而之下,大地的脈動則是息息相連;在體表之下,在覃思、辯證、與創作之下,也許有著無意識的無邊網絡?……自我始終是另一個自我的鄰居。
◆人文批判叢書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總策劃/吳坤墉
自由的敵人是宰制。如果說對人的內在的宰制,其首惡是一言堂的規範與價值,那麼人對於人的宰制,其元兇就是墮落的國家。哲思必然的取徑因此是社會政治批判。基於自由之多元性的原則,我們尤其應該樂見各抒己見,百家爭鳴。惡紫之奪朱?!何不讓他萬紫千紅。
【多聞】新知識時代叢書 總策劃/石武耕
看到習焉不察的盲點。 簡化的敘事化約了這個世界,減少了我們認識上的可能性︒透過對不熟悉事物的切入方式,與讀者一起看見更多陌生的世界︒
【方輿】人文叢書
真憑實據的概論通識。 譯自法國Autrement出版社的「Atlas叢書」︒關於性別議題︑宗教衝突︑水源供應,以及全球化問題,以一目瞭然的圖像,呈現此時此刻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