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無境選讀
2
無境專欄
3
無境選讀
4
【李俊毅】推薦《是非論愛情》5
https://www.utopie.url.tw/custom_127486.html 【李俊毅】推薦《是非論愛情》 【李俊毅】推薦《是非論愛情》 推薦《是非論愛情》作者:李俊毅 《是非論愛情》—— 無境⽂化,2023 九⼗八歲的精神分析⼤師 Jean-Claude Lavie 談愛情,⽽且是⽤「是」與「非」正反兩個視⾓/聲⾳交互辯證,有趣極了,這書薄薄一本,非看不可,錯過可惜,特別是多年前⾒識到他的《從⾔語誕⽣的現實: 精神分析實作三景》一書中展現出來的即興⽽⽣活化講課內容與法式風格,一輩⼦⽣活歷練的智慧結晶在此一覽無遺。 精神分析的理論多數是⼆元論,⽣與死、內與外、主體與客體、現實與幻想、在場與不在場等等,這樣的組合具有強烈的 head-to-head 衝突性與不穩定性,需要進化到相對穩定的三⾓關係,如同佛洛伊德前後兩個拓墣理論:conscious-preconscious-unconscious 與 ego-superego-id,外加伊底帕斯情結,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結構,這是佛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王國的起⼿式,也是 André Green 說的⼈類⼼理結構最終要有兩個客體,從來不會只有一個。作為客體之一的第三者向來是隱晦存在,似有若無的⾝形襯托出其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知。 愛情沒有不同,依然是三⽅⾓⼒,是與非之外,需要「想」作為第三⽅來衡量正反兩⾯,⽽「想」來⾃拉丁⽂的秤重、比較。我們所想之事的份量不以聲量來衡量,也不取決於佔據的空間⼤⼩,甚且往往是反比例。物體重量源⾃重⼒,那思想如何秤⽄掂兩?如同我們始終無緣直視無意識,因為它永遠位於意識的背⾯或是另一頭,我們只能殫精竭慮間接推敲它的存在,因此作為第三⽅的過渡/想像空間變得無比重要。當一個想法揮之不去,另一個想法卻悄悄溜走;當不再執著於一個想法,另一個想法⾃然浮現上來。愛情亦同,當我們不再想她,她便莫名湧上⼼頭,第三者穿梭於其間,我們卻意識不到它的介入。 愛情是一種驅⼒,一種本能,⼒比多帶領我們在茫茫⼈海中找到該愛之⼈,不是湊巧,⽽是必然,精神分析的愛情觀原本就是如此強烈⽣物學傾向。我們等待的始終是一段愛情,⽽不是一個女⼈;有了愛情的需求,我們認定她存在,然⽽我們真⼼期待她現⾝嗎?絕對不是,我們恐懼她太真實,她只能存在記憶中,她只能是一種幻覺式的存在,她的現⾝必定是一場災難。 是:活著,就是不斷等待著愛。非:等到這個渴望滿⾜之後,就一無所求了。——(p.34) 愛情是一種假象,一種錯覺,因此所有的等待都是虛幻的,重要的不是它的真實性,⽽是它激起的慾望,⽽慾望永遠是一種精神現實,⽽慾望的客體(對象)卻總是一種外在現實,因此帶著強烈慾望的幻象有何不好?否則,Lavie 幽默地說,世界上只會剩下一批睿智的性無能者。 Lavie真正想說的是,愛情作為一種⾃我理想(ego ideal)的表徵,是一種早已逝去的原發⾃戀的後續繼承者,⽽且是再性化(re-sexualize)的退⾏性產物,它激起的慾望與誘惑往往帶來一場腥風⾎雨。⾄於愛情是否有得到/達成的一天?或說,我們真正所愛之⼈有現⾝的一天嗎?我認為 Lavie 的答案是否定的。愛情的真諦在於永無⽌境的追尋,一旦宣稱得到,想像空間瞬間閉鎖,追尋動機一夕歸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倒錯(perversion)⾏徑,這若不是狂躁防衛(manic defence),就是精神病防衛(psychotic defence)。 Lavie⽣前最後一本著作回歸一個老⽣常談的議題——愛情,想想,這跟我們在診療室與個案⼯作的內容有何差別?愛情真是一輩⼦的課題,敢問世間情為何物?有⼈可以回答嗎? 【相關連結】:是非論愛情 Pour et contre l’amour關於作者李俊毅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https://www.utopie.url.tw/ 無境文化 精神分析系列


推薦《是非論愛情》
作者:李俊毅



20bfe488540fa2914e4ac0502e6a02c8.jpg
《是非論愛情》—— 無境⽂化,2023
九⼗八歲的精神分析⼤師 Jean-Claude Lavie 談愛情,⽽且是⽤「是」與「非」正反兩個視⾓/聲⾳交互辯證,有趣極了,這書薄薄一本,非看不可,錯過可惜,特別是多年前⾒識到他的《從⾔語誕⽣的現實: 精神分析實作三景》一書中展現出來的即興⽽⽣活化講課內容與法式風格,一輩⼦⽣活歷練的智慧結晶在此一覽無遺。
精神分析的理論多數是⼆元論,⽣與死、內與外、主體與客體、現實與幻想、在場與不在場等等,這樣的組合具有強烈的 head-to-head 衝突性與不穩定性,需要進化到相對穩定的三⾓關係,如同佛洛伊德前後兩個拓墣理論:conscious-preconscious-unconscious 與 ego-superego-id,外加伊底帕斯情結,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結構,這是佛洛伊德建立精神分析王國的起⼿式,也是 André Green 說的⼈類⼼理結構最終要有兩個客體,從來不會只有一個。作為客體之一的第三者向來是隱晦存在,似有若無的⾝形襯托出其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知。
愛情沒有不同,依然是三⽅⾓⼒,是與非之外,需要「想」作為第三⽅來衡量正反兩⾯,⽽「想」來⾃拉丁⽂的秤重、比較。我們所想之事的份量不以聲量來衡量,也不取決於佔據的空間⼤⼩,甚且往往是反比例。物體重量源⾃重⼒,那思想如何秤⽄掂兩?如同我們始終無緣直視無意識,因為它永遠位於意識的背⾯或是另一頭,我們只能殫精竭慮間接推敲它的存在,因此作為第三⽅的過渡/想像空間變得無比重要。當一個想法揮之不去,另一個想法卻悄悄溜走;當不再執著於一個想法,另一個想法⾃然浮現上來。愛情亦同,當我們不再想她,她便莫名湧上⼼頭,第三者穿梭於其間,我們卻意識不到它的介入。
愛情是一種驅⼒,一種本能,⼒比多帶領我們在茫茫⼈海中找到該愛之⼈,不是湊巧,⽽是必然,精神分析的愛情觀原本就是如此強烈⽣物學傾向。我們等待的始終是一段愛情,⽽不是一個女⼈;有了愛情的需求,我們認定她存在,然⽽我們真⼼期待她現⾝嗎?絕對不是,我們恐懼她太真實,她只能存在記憶中,她只能是一種幻覺式的存在,她的現⾝必定是一場災難。


是:活著,就是不斷等待著愛。
非:等到這個渴望滿⾜之後,就一無所求了。
——(p.34)

愛情是一種假象,一種錯覺,因此所有的等待都是虛幻的,重要的不是它的真實性,⽽是它激起的慾望,⽽慾望永遠是一種精神現實,⽽慾望的客體(對象)卻總是一種外在現實,因此帶著強烈慾望的幻象有何不好?否則,Lavie 幽默地說,世界上只會剩下一批睿智的性無能者。
Lavie真正想說的是,愛情作為一種⾃我理想(ego ideal)的表徵,是一種早已逝去的原發⾃戀的後續繼承者,⽽且是再性化(re-sexualize)的退⾏性產物,它激起的慾望與誘惑往往帶來一場腥風⾎雨。⾄於愛情是否有得到/達成的一天?或說,我們真正所愛之⼈有現⾝的一天嗎?我認為 Lavie 的答案是否定的。愛情的真諦在於永無⽌境的追尋,一旦宣稱得到,想像空間瞬間閉鎖,追尋動機一夕歸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倒錯(perversion)⾏徑,這若不是狂躁防衛(manic defence),就是精神病防衛(psychotic defence)。
Lavie⽣前最後一本著作回歸一個老⽣常談的議題——愛情,想想,這跟我們在診療室與個案⼯作的內容有何差別?愛情真是一輩⼦的課題,敢問世間情為何物?有⼈可以回答嗎?


【相關連結】:是非論愛情 Pour et contre l’amour

關於作者
5e963edfb3d8516eccded6eac7ca3c1c.png
李俊毅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