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 無境文化【In and Beyond Session】臨床工作坊
2026年
無境文化臨床工作坊:In and Beyond Session
|
本工作坊主要由資深專業人員提報個案,除了分享經驗,也提出臨床困境,加上理論講解,讓參與者體驗理論與臨床的吻合與差距。
|
講師簡介(依出場順序)
- 王盈彬|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臺灣分析治療學會副理事長暨決策創意團隊成員、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常務監事、王盈彬精神科診所暨精神分析工作室主持人。
- 許瑞琳|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現職心身美診所主治醫師。
- 李詠慧|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 劉依盈|諮商心理師、IPSO(Internal Psychoanalytical Studies Organization)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臺灣精神分析研訓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 崔秀倩|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精神分析研究中心進修,殷建智精神科診所醫師。
- 陳凱婷|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臺灣精神分析研訓學會暨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諮商心理師。
- 李俊毅|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 許欣偉|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臺灣分析治療學會理事,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精神分析研究碩士,向陽身心診所院長。
- 游佩琳|精神科專科醫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常務理事,英國倫敦學院大學精神分析理論研究碩士。
- 楊明敏|精神科醫師,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博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訓練精神分析師。
- 黃世明|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臺灣精神分析研訓學會分析師候選人。
- 陳冠宇|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TPA)會員、臺灣精神分析研訓學會(TPS)會員/秘書長,美國精神分析學會(APsA)學術會員,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會員。
第一場|01/11(日)
《沈睡的治療師:要死不活的移情》
主持人:王盈彬醫師
上午時段
個案報告:【無境之夜】——許瑞琳醫師
在父親過世之後,治療跌進永夜。她失去依靠、失去了連結,宛若在寒冷的黑暗裡,一切了無生趣。她一一擊落治療師的話語,像后羿射下太陽般;她將星光與羅盤藏在黑幕之後,像小孩惡作劇般;治療師頓時失去了方向,陷入與她同樣的黑暗裡。她拉著治療師躲進洞穴裡,聽那洞外的狼嚎聲此起彼落;治療師卻在此刻無用地跌進沉睡,她再度失去治療室中的父親。於是,恨意和怨懟恣意生長,像藤蔓般緊緊盤繞。她的父親、她的太陽到底遺落在何方?她的治療師何時才要醒來?
理論講解:【在黑夜之後】——許瑞琳醫師
參考文獻:Jan Abram (2022). The Surviving Object: Psychoanalytic Clinical Essays on Psychic Survival-of-the-Object, Ch.3 The Non-Surviving Object: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Roots of Terror. 59-76.
下午時段
個案報告:【沒有移情的移情】——李詠慧分析師
「這跟你沒關。」眼前的她,就像覆蓋著堅硬外殼的穿山甲,要治療師不要靠近。治療師的每一次詮釋都被拒絕,每一次回應都像是打斷她的話。然而,她從不缺席,也不曾請假。她的話語中明明充滿咒罵、憤怒與張力,治療師卻無從得知她怎麼了。面對不願意和治療師建立起任何關係,任何感覺的她,像是遇到危險便蜷縮成球的穿山甲,究竟,她要保護的是甚麼?她,在銅牆鐵壁之內,而我被隔在牆外。移情,竟成了一種奢望。這樣的治療,這樣的我們,還算有「活著」嗎?又如何才能真的活起來呢?
理論講解:【缺席的移情】——李詠慧分析師
參考文獻:Winnicott, D. W. (1954). Withdrawal and Regression. In Collected Papers: Through Paediatrics to Psychoanalysis. (pp. 255–261).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第二場|05/31(日)
《愛與被愛 —— 施與受的螺旋》
主持人:劉依盈心理師
上午時段
個案報告:【愛的陰影】——崔秀倩醫師
他就像是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電影《非普通教慾》(Dogtooth)中,那個打掉犬齒、試圖從父母的支配與掌控中脫逃的孩子。治療初期,個案常無端暴怒,彷彿治療師隨時都可能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雖然治療張力極高,個案帶來的素材豐富多變,治療師卻經常陷入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直到觸及他狂暴的童年創傷時,治療師才突然清醒。那扇通往慾望與創傷的地獄之門開啟,成為個案性幻想的原型——一種無形的詛咒,使他再也無法愛。
理論講解:【愛的羈絆】——崔秀倩醫師
參考文獻:Benjamin, J. (2013). The Bonds of Love: Looking Backward. Studies in Gender and Sexuality, 14:1–15.
下午時段
個案報告:【忐忑:愛的練習曲】——陳凱婷分析師
白日裡,她是隻溫馴白兔,甜美可人。黑夜中,洶湧的空虛讓她化身為飢餓野獸,想盡辦法從食物中汲取一絲溫暖。她以被動的姿態維繫關係,害怕開口要求,卻又渴望被看見、被愛。拘謹與貪婪彼此糾纏,一邊壓抑,一邊索求。在治療室裡,她以乖巧順從掩飾焦慮,卻又透過遲到與請假測試治療師是否真的能夠接受她。當那層可愛的少女外殼終於崩裂,她該如何面對已時至中年,既渴望又恐懼愛的自己?
理論講解:【被愛的能力】——陳凱婷分析師
參考文獻:
Doi, T. (1989). The Concept of Amae and its Psychoanalytic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oanalysis. 16:349-354.
周仁宇(2025)。攻擊:幸福的簡單方法——14篇論文選。高雄:無境文化。
第三場|08/02(日)
《軀體和心靈的相互飛躍:厭食症、身體臆形焦慮以及性特質》
主持人:李俊毅醫師
上午時段
個案報告:【我的問題都在身體不在心理】——許欣偉醫師
一位溫文儒雅但獨來獨往的男大生,從小無法使用男廁小便斗解尿。他宣稱自己有戀母情結,不喜歡父親,讀高中時想去除自己女性化的部分。他的言談富有聯想力,敘事和語調卻不帶情感,治療師深感難以連結。他的夢境經常與身體相關,例如夢見自己懷孕必須剖腹產。面對面治療五個月後,忽然他表示想要接受整型手術:「我的問題都在身體」。他很快找到醫生動刀,手術結果令他開心,治療師卻有一種被擊敗的感覺以及困惑……
理論講解:【被看見還是被監視 —— 身體恨的前世今生】——許欣偉醫師
參考文獻:Lemma, A. (2009). Being Seen or Being Watch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0:753–771.
下午時段
個案報告:【餓殍】——游佩琳分析師
Lily的父親早逝,早熟懂事的她突然變得蠻不講理,每天不吃正餐,熱量攝取只有六百大卡,並且嚴密監視自己的媽媽吃了甚麼,絕對不准媽媽減肥。Molly則是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慢條斯理吃東西,接著再將它們全吐出來,她的媽媽住在精神病院,爸爸酒後穿著高跟鞋化濃妝在家裡走來走去。
兩個青少女個案,兩種親子互動,一樣的是她們把自己的體重降到危險值,在生跟死邊緣徘徊,成為心理意義上的餓殍。她們一邊以身體為戰場跟家裡大人爭奪掌控權,要獨立要分化,一邊隨著體型的縮小,彷彿心智年齡也跟著縮小回到嬰兒時期。
理論講解:【女人要的是什麼?】——游佩琳分析師
參考文獻:
Raphael-Leff, J., & Perelberg, R. J. (Eds.). (2008). Part I (Chapters 4–6): The primitive tie to the mother and its manifestations in the 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In Female experience: Four generations of British women psychoanalysts on work with women. London: Anne Freud Centre. (中譯本:王映淳譯,《女性經驗:精神分析的跨世代女性凝視》,心靈工坊,2024。)
第四場|11/01(日)
《負與父:《無所.不在》的父性》
主持人:楊明敏分析師
上午時段
個案報告:【無用之用:誰的陰影落在我之上?】——黃世明醫師
這天,他告訴我:「沒想到我也會對別人有用。」他沒用嗎?做為治療師的我,不禁這樣問自己。他的憂鬱、退縮、自我否定,似乎讓他在別人心中變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但,難道不是他,一直在支撐著父母的照顧,家庭的大小開銷,與孩子的教育?一方面,那句帶著玩笑成分的感嘆,反映出他一直覺得自己沒用,即使努力照顧別人,也不過只是像好用的擦手紙,用完之後也就被隨手扔棄;另一方面,他所描述的原生家庭,沒有給他任何滋養,只造成他心中巨大的陰影,就只差沒說出「他們是沒用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連結,存在於(他心中的)沒用的他自己、以及他的沒用的父母之間呢?
而我同時也想起,長年來治療中的跌宕,那些「這麼做是不是沒用」的自我懷疑…
理論講解:【憂鬱中的負特質與第三者】——黃世明醫師
參考文獻:
1. Green, A. (1984). Pulsion de mort, narcissisme négatif, fonction désobjectalisante. In: Le travail du négatif (pp. 49–59). Paris: Editions de Minuit, 1993.
2.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In: J. Strachey, E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14), Hogarth Press, London, 1953.
3. 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1997/2025)。〈在《遊戲與現實》中對負特質的直覺〉。李郁芬、黃世明、楊明敏(譯),《與溫尼考特嬉戲》(頁50–88)。高雄:無境文化。(原著刊於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8, 1071–1084, 1997)
4. 安德烈‧葛林(André Green)(2004/2025)。〈第三者與精神分析概念〉。李郁芬、黃世明、楊明敏(譯),《與溫尼考特嬉戲》(頁158–204)。高雄:無境文化。(原著刊於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73, 99–135, 2004)
下午時段
個案報告:【在/不在:另一個房間裡流浪的父親】——陳冠宇醫師
我常常會以為他是沒有父親的。
嬰孩期的他總是霸佔著母親,即便攣生弟弟已在一旁哭到不行,同張大床上還有外婆,也是睡在他這邊。場景裡,沒有父親。
童年的偷窺遊戲、青春期的狂浪性探索、成年早期的殘殺動物。故事中,不見道德約束。
他的字句帶著哀傷與懊悔,還有驚恐。
然而,我總會聽見當中隱含著興奮甚至炫耀。尤其,當他告解般地訴說多年來彷如上癮的感情爛帳,是那樣沉溺於肆無忌憚的直白描述,更讓我相信,他欠缺有力的父性規訓、沒有長出超我。
但我也知道他是有父親的。他說,父親一直住在宅院另一側的角落小屋裡。
他的超我、他的父親,一直都在,只不過是在另一個房間裡;正如這幾年的我,一直在他鄉的另一個房間裡,透過鏡頭看著、聽著他。
理論講解:【愛/無愛:無所不在的超我】——陳冠宇醫師
參考文獻:
Schafer, R. (1960). The Loving and Beloved Superego in Freud’s Structural Theory.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15:163–188.
時間:
(1)場次一|《沈睡的治療師:要死不活的移情 》:2026/01/11(⽇) 09:30~16:00
(2)場次二|《愛與被愛 — 施與受的螺旋》:2026/05/31(⽇) 09:30~16:00
(3)場次三|《軀體和心靈的相互飛躍:厭食症、身體臆形焦慮以及性特質》:2026/08/02(⽇) 09:30~16:00
(4)場次四|《負與父:《無所.不在》的父性》:2026/11/01(⽇) 09:30~16:00
活動議程:
09:30–09:40 主持人致詞
09:40–10:20 個案報告(一)
10:20–10:40 討論
10:40–10:50 休息
10:50–11:30 理論講解(一)
11:30–12:10 討論
12:10–13:30 午餐/午休
13:30–14:10 個案報告(二)
14:10–14:30 討論
14:30–14:40 休息
14:40–15:20 理論講解(二)
15:20–16:00 討論
地點:⾼雄無境⽂化
地址:⾼雄市苓雅區尚志街2號2樓 (捷運橘線〔⽂化中⼼站〕2號出⼝直走到尚義街左轉,步⾏約5分鐘)
費⽤:
(1) 單場一般票:4,200 元
(2) 單場超早鳥票:2,900 元(2025/12/07前報名)
(3) 單場早鳥票:3,600 元(於每場次活動兩周前報名)
報名資格:限定臨床工作者(不接受非臨床人員、學生、實習心理師或實習醫師)
■限臨床人員參加,30人以內。
【自行匯款】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a6vvbkuaTeBhKiCV9
【信用卡、超商付款】報名網址:https://utopie.oen.tw/events/34Sah4t5RomimGpWcCKWPRxuCcj (*註冊系統會員即可使用)
洽詢:edition.utopie@gmail.com





